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認識獨立媒體:如何成為獨立記者

《本文為「獨立媒體學院」課程內容》

文‧朱淑娟 2012.8

雖然是針對獨立媒體設計的課程,且受限於環境議題,但不論何種工作形態的記者,採訪報導的基本功都是一樣的。暑假遇到許多實習同學,這些內容也跟大家分享。

獨立媒體的分類

1依個人戶還是組織分:
個人:朱淑娟、李惠仁、黃哲斌:但三人工作狀態又不相同
組織:上下游、苦勞網、莫拉克、環境資訊協會:編採主題、經營方式都不同

2、從精神面分:
雖然擁有組織、資金,但有獨立報導精神者,例如:PNN、新頭殼、陽光時務。

3、什麼是「獨立報導精神」:
擁有自由意志、不受干擾、追求真相報導(追求真相,任何媒體不本該於此?)

4、專業的報導者:
全職、半職、兼職,不包括公民新聞形式的報導

獨立媒體工作者有許多樣貌,找到自己喜歡的專業領域、工作模式,只有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工作模式下才可能長期投入
  
關於記者的定義

2011729日大法官釋字第689號指出,新聞自由所保障之新聞採訪自由並非僅保障隸屬於新聞機構之新聞記者之採訪行為,亦保障「一般人」為提供具新聞價值之資訊,或為促進公共討論以監督政府而從事之新聞採訪行為。

如何開始獨立媒體

一、鎖定報導領域
讓自己變成這個領域的專家,有助於建立報導專業。

二、成立一個部落格
一開始就將部落格定位為「專業新聞網站」。

三、印一張名片
便於在現場與人交換資訊。

四、主動報導、委託報導
報導形式有很多種,但即使是「委託報導」也應在自己經營的領域,才會讓接案的報導也成為自己專業累積的一部分。

五、保持報導時效
吸引讀者、保持工作的規律感速度感。愈是自由的工作愈要保持規律、安定、沒有高低潮,才能做的久。

六、經常更新資訊
寫得夠多、夠深、夠久。不斷更新訊息才能留位讀者。而獨立報導無法提供廣泛資訊,唯有深入議題、專業報導才有被閱讀的機會。

七、今日事今日畢
當天拍的、採的,當天就整理起來,累積過多就無法處理了。

八、知道自己的侷限
時間、精神都有限,「非報導之外的事」應慎選,例如演講、上節目、訪問。總之要注意時間的分配,何者何輕、何者為重。
  
獨立媒體的優勢/侷限

一、優勢
1.突破被分配的時間
2.突破被限制的空間
3.掌握報導主題的主動性
4.不受限於版面

二、侷限
1.少了守門機制
2.集體智慧分享
3.新聞重要性的判斷
4.新聞觀點的呈現..有限字數,觀點的精準
5.新聞產製的流程
6.有限版面的取與捨..不只觀注自己路線
  
為什麼要維持跑線上新聞

一、觸感
又要跑線、做專題、而且要求能把報導寫更詳細一點,工作負擔會很大。但跑線的好處是,維持對事件的觸感、節奏、行動力

二、記者會的陷阱
1、避免浮濫記者會、環評會、立院審查會…
瓜分掉過多的時間,不是每個會議都要參與,什麼是「剛剛好的參與」要經過不斷調整才能找到自己的節奏

2、什麼是「剛剛好的參與」
採取主動,列出幾個同時追蹤的線頭,從外部資訊去尋找必要的原素。而不是被動,跟著記者會的腳步。

3實務上很難剛剛好,可採取「比剛剛好再寬鬆一點」的做法。
  
提高新聞能見度

1、建立聯絡網絡
加入FB、轉載新聞、加入peopo

2、與其他媒體合作報導
合作對象盡量多元。

3.以更多專業的報導,培養更多讀者
  
獨立媒體的收入

一、個人收入模式
1、合作媒體的報導收入
2、授課、演講、轉載文章
3、不要急著接案:先養成能力才能有較高報酬的接案機會。

二、獨立媒體的可能收入
1、募款:苦勞網
2、經營另一個事業:上下游(賣產品、出版)
3、出版
4、新聞訂閱:香港陽光時務(網路訂閱)
  
初次進入部會採訪新聞

一、公關科

(1)換名片,互相交換聯絡方式,請加入你為新聞聯絡對象(新聞通知、簡訊
(2)要一份同仁的座位表、主管聯絡電話、行動電話。
(3)不清楚議題時可以請問公關科,但不要採訪公關科,要直接採訪負責的人

二、到各處長室自我介紹、認識秘書

每一個處室、科、承辦人都有負責的業務,能多了解每個人負責的業務最好,平常可以多請教建立關係。特別是科長對業務最熟悉,又能發言,是重要的建立關係對象。

三、新聞稿、例行記者會是進一步認識的機會

1、不要只抄新聞稿,或只用電話問新聞,或同業用電話聯訪、或請主管到記者室被聯訪,這通常只會獲得「一問一答的表面答案」。

2、到各處室去單獨請教,通常會有意外收穫,或得到更多的訊息,也可因此建立關係。記者與採訪對象的互信關係是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

3、新聞是「跑」出來、也是「聊」出來的。真正請教的心、不只為了滿足個人的新聞需求。

四、認識跑同路線的同業

1、同業之間保持良性競爭的關係,彼此競爭互相學習互相協助
2、相互聲援:互相禮讓
3、新聞現場觀察同業的表現,事後參考別人的新聞處理方式


五、盡量自己去要到資料、要求進入會議採訪

有人會透過立委或其他關係,但唯有自己去要資料、進入會場採訪,但雙方經過衝突才可能去思索未來的關係,然後那才能真的變成自己與對方的關係。

六、與公家單位建立互信關係的重要

可以聽到真正專業的意見,知道一個政策決策的過程,然後能了解為什麼這個政策是這樣而不是那樣,那些細微的關鍵弄錯了、那些做的不錯,然後有人會跟你說真心話,這些對了解真相有很大的幫助。了解這些細微的差異後,對於官方表面說法的真偽就可以判斷。
  
會不會被拒絕採訪?

一、訪問場合
(1)公開場合、記者會提問:不會被拒訪
(2)如果打電話、私下約訪,要先說明你是誰

(官方)
(1)認識的沒問題
(2)不認識的會有折衷辦法,通常會說合作媒體的特約記者身分
(3)如果是已經約定要刊什麼主題,就直接說明為那個媒體、做那個主題的採訪
(4)沒有跟誰合作:就直接說自己是《獨立媒體記者》作品會發表在網路上

(民間)
採訪沒有問題
  
二、問話的態度也很重要
例如說:我一定會公正呈現您的意見,而你有沒有公正呈現他很容易檢視,但這不表示你要討好他

三、一定不受訪的,不要輕易放棄
只交代「直到節目播出前對方不願受訪」的說法有待商榷。還是要想辦法直到你覺得盡力了,例如到公開場合去遇到他,通常在公開場合他會回答你的問題
  
熟悉關鍵處室的工作職掌

環保署
綜計處:環境影響評估
空保處:空氣汙染防治、評估指標、監測
水保處:河川水質、產業放流水標準
毒管處:毒化物管理、飲用水安全
土汙基金整治委員會:土壤汙染、整治
回收基金管理委員會:應回收

環境影響評估的重要
達到一定規模的開發案必需送環評審查,而環評也變成環境新聞的線索之一,擴展到其他部會,水利署、國科會、經濟部、農委會….
  
環境新聞的特色

一、民間團體很活躍
法律:法律人協會
能源、土、水、林各種專業團體
動物:動物社會研究會

二、民間動員力量強
灣寶(後龍科技園區)、溪州(中科四期引水工程)

三、與民間團體的關係

特別是環境記者,關係會傾斜到這邊,而站在記者的角色這邊也是最難的,但心中有一把尺,時時放在心裏量一量
1.你不是他們的人
2.你不是他們的代言人
3.你是記者,忠實平衡資訊的責任

4.他們說的都對嗎、對方如何看他們的批評、專家如何看
《漏水率如何計算》只算收費/出水=漏水率?
《搶農民用水》挪用就是「搶」、多少農少才合理?
《淹水政府都不來管》清理家園居民的責任

5.避免身上有透露你立場的服飾、布條、貼紙……
  
專業的報導出於專業的知識

1、細節的重要
不論採訪、閱讀資料、寫稿都不要跳過細節,專業的學習、累積、呈現都在細節裏。例如:綜合委員意見,有人贊成、有人反對(說了等於沒說)。要分析甲為何贊成、乙為何反對等等。

《雞的動物福利》
集中籠飼為了快速生蛋、提供肉品,為什麼違反動物福利:
(1)籠內沒有空間讓雞表現自然行為:沙浴、築巢
(2)缺少運動、快速產蛋而缺鈣運送時24%骨折
(3)為了減少互咬而剪喙,造成疼痛
(4)強迫換羽快速產蛋,需禁食數周
  
採訪

一、記者會
1.事前:了解採訪內容、誰會到場、準備可能的問題
2.進行中:
提早到:可以把握機會先看新聞稿或初步聊天,知道當天進行流程
換名片:記者會不只新聞、還有建立與人的熟悉度
坐在哪:可以看清全場進出的位置
禮儀:關手機

3.事後:不要滿足於現場的資料。會後追加的訪問希望提供進一步資料,現場通常只會提供新聞稿、簡報檔,但一定會有更多的資料,例如研究報告。

4.仔細聽,詳細的記錄
  
備註
(1)記者會結束才是採訪的開始
記者會中公開的訊息,通常會有隱藏的訊息,繼續追蹤訊息,有時就會有更多訊息出現,有時新聞重點還因此轉彎。

(2)永遠不要忘了換名片、問行動電話
(3)不是只有你在採訪:電視台最易犯的問題,要求簡短或中途要訪問某人
(4)現場的流動不要影響別人:攝影機架設的位置,前排坐的不要突然站起來
  
二、約訪
1.約訪前的準備
(1)準備詳細的題綱
(2)告知對方採訪形式(是否拍照)

2.好問題
(1)穿針引線:一個問題帶到另一個問題

(2)不滿足於表面的回答
‧有企圖心的問題:(您剛剛這麼說,但據我所知好像有另一個資料是…)
‧開放的問題(您認為…)

(3)壞問題
‧有偏見的問題(預設立場或錯誤前提):流浪動物一直在增加你有什麼對策
‧只讓對方敘述的問題:您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
‧封閉的問題(YES NO)
‧假設性的問題(如果你是部長….)

(4)不該問的問題
性別傾向、種族、年齡、薪水、政治偏好(除非你處理新聞有必要性,但問時要顧及對方的感受,例如:「不好意思,這問題如果你不想回答沒關係,就是..
  
備註

(1)不要在別人可聽見他答話的場合(例如記者室)
私密空間與公開空間可得到的答案會有所不同

(2)是訪問、不是在聊天:保持訪問的氣氛
(3)準備問題但不拘泥於問題:隨機應變
(4)訪問後的隨意交談:可以當成新聞處理嗎?
(5)問到一半快翻臉:快點換話題

(6)保持談話的節奏
通常會準備問題,但對方回答有可能會涉及其他題的答案,仔細聽,隨時調整,不要問重複的問題,立即調整問題(增減)

(7)不要只低頭做筆記(打電腦)
採訪是一種互動以及互相啟發的過程,要觀察互動的關係、受訪者表現的情況,不是只有問與答、以及記錄

(8)觀察對方是否迴避問題、假訊息、或未清楚說明
不過只有事前對事件有所了解的情況下,才能識別對方回答內容的真偽
  
三、採訪公聽會、研討會

1、記得問發言的人是誰
發言者有名有姓,不要只說「當地民眾、某某官員」,互相交換聯絡方式,事後聯絡或補足採訪資訊。

2、實務上處理
如果是「非公開的談話」,而這個談話如公開姓名可能不利於他
,此時就可以模糊方式處理。(保護消息來源、也是確保消息來源,能得到多少消息來源,要看雙方信任關係,以及你處理新聞建立的信賴)

3、不要只低頭打電腦
說話者的神情、聽話者的神情、現場的流動。(有沒有人在交頭接耳、有沒有人在傳紙條,有沒有人把預先做好的結論拿出來)

2012.4.22國光石化最後一次環評》
本來上午還慢慢審查,接下來發現氣氛流動怪怪的,開始有人交頭接耳、接電話,然後發現主席蔣本基很突兀地讓會議快速進行,原來總統府已安排記者會時間,必需在此之前結束會議。

四、採訪抗爭、遊行、陳情
1.不太可能全程走完,先了解過程中那些時間、地點有重要活動,有準備什麼表演、道具、什麼時間什麼人會到場

2.務必早點到,在大家集合時就可以先把靜態採訪做起來,過程中再注意較特別的狀況,這樣比較不會緊張

3.如果有時間盡量可以全程採訪

五、電話採訪
1.清楚告知對方你要問什麼、如果是回應別人的批評或談話,是否清清楚楚傳達別人的批評或談話內容,以便於能針對問題回答

2.可以先寄簡訊給採訪對象,可以先準備,會得到比較完整的答案
  
獨家沒有訣竅

一、訊息的延續

(1)事件過後,通常有時間的延續,例如一個案法逕付協商,一個月內不協商視同協商,應記錄並追蹤一個月後的情形。

(2)例如中科四期行政院在418退回國科會初稿,要求2個月後提案,注意最後期限是618,在這之間就可追蹤進度。

(3)汙染事件當時官方:「兩周後採樣結果出來」、「中油高雄廠不當利得….事實有沒有罰?」「中科后里園區放流管死魚,原因是什麼….罰單撤銷
  
二、不要忽視訊息

《阿瑪斯號賠償》
平常6點就關的環保署大門,為何今天沒關?交通部次長夜會環保署長,而最近剛好是在談對方如何賠償的事,有什麼事非半夜談不可?
  
為什麼要追蹤議題

追蹤議題像樹枝,生長過程中會長出許多小樹枝,這就是專業的延伸。如果省略過程,只處理最後的結果,就不容易去思考這樣子議題。

《中科四期》
廢水排放汙染:廢水管制、廢水沒管到的毒化物,放流水與灌溉水的標準不一
科學園區設置的土地利用:科學園區投資正當性
水資源不足的產業政策:水資源政策
土地徵收政策:徵收理由、程序的合理性
農地的消失:糧食自給率的衝突
國家興辦計畫的程序:考量國土規畫、選址
決策過程:無法從零開始、地方勢力糾纏
  
盡可能到現場

《中科四期相思寮》
 (1)沒到現場/遷移的農戶只是數字
 (2)到現場/聚落已瓦解、鄰居感情撕裂、老農離鄉變沉默無法工作
 (3)思索:土地徵收對人一生的改變,應更謹慎、人性化

《永揚垃圾場》
垃圾場與住家的距離
急水溪是居民生活命脈
當地地下水充沛
斷層通過的位置
乾淨水源才有生存命脈
農民為了護水、拒絕賣地

思索:農民為什麼堅持水源不能被汙染
  
專業的累積

一、多看資料
(1)GOOLE找資料
(2)官方的研究報告:有的在官方網站找得到,報告高潮在6月、12月兩個結案時間點,會有較多的研究報告審查會,可以旁聽看看。

(3)可能的訊息源頭
1.新聞稿:不要只抄新聞、電話訪問、到辦公室可看到更多資料並建立關係
2.主管會報資料:每周四下午各部會主管會報結束
3.官方網站的公告訊息:預公告-公聽-公告,預公告會透漏很多訊息
4.網站會有公聽會、環評會時間
5.主動追蹤請教的議題
6.聊新聞的線索
7.主管秘書有一份主管私人的行事歷
8.加入民間團體的gmail群組,會有較多訊息

二、多聽會議
1.研討會:官方辦的、學界辦的、民間團體辦的
2.研商會:部會只找學者、或地方政府研商,通常針對特定事件
3.公聽會、說明會:官方在中央或地方辦的、立法院辦的
4.委員會:環評會、區委會
5.聽證會
6.演講
  
三、多問專家
問真正的專家:水就問水專家、空氣就問空氣專家、國土規畫就問地政專家

四、多找一點

《環評會》
(1)現場只提供簡報檔資料,上環保署環評專網可下載全本計畫書

(2)現場官員、參與的人一定有準備更多的資料
例如:水資源環評場合,官員一定有「水資源政策」、與相關單位往來公文等等資料。拷貝發言人準備的簡報檔。
  
五、多問一點

《台塑告莊秉潔》
(1)為什麼告:莊做了什麼、台塑為何要告
(2)告訴內容、依什麼法、求償內容
(3)告訴有沒有理由:學術與言論自由的份際

刑事偵結不起訴:「對可受公評之事發表善意言論」
(1)刑法310條所謂的「誹謗罪」
(2)何謂「可受公評之事」
(3)何謂「適當評論」
(4)刑法310條第三款:「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
「真正惡意原則」:「大法官釋字509」:基於憲法保障言論自由,對於善意發表言論採從寬解釋

偵結不起訴採取理由的差異/對差異的解讀:
依刑事訴訟法第252條第10款「犯罪嫌疑不足
而不是引用252條第8款的「行為不罰」。

六、遇到就學
 《文林苑》
 (1)惡法亦法/應立即修正之法
 (2)都更公共利益如何界定?
 (3)都更能達到「復甦都市機能」?
(4)私人財產能不能以多數決決定?
  (5)執法是否洽當?
 (6)興辦計畫缺乏正當程序
 (7)誰在圈地、誰該被圈?
 (8)當人民表達不願意/如何表達?
 (9)都更與都市計畫的結合
  
報導

一、紀錄的工具
 (1)文字:準備一部電腦、有網路
 (2)照片:數位相機(通常與文字搭配)
 (3)影音:手機、數位相機、攝影機、剪接軟體
 (4)文字加影音:決定誰為主、誰為附

二、報導的類型
即時新聞
專題報導
評論
追蹤調查
紀錄片

三、計畫一個報導
1.題目:中科三期官司
2.觀點:想表達什麼(司法挑戰行政多數決)
3.內容:事件的重點是什麼(官司判決後續行政作為)
4.採訪:採訪誰、何時採訪、採訪內容、時間、採訪形式(文字、拍照、影像)
5.寫作:
(1)型式:新聞或特稿或專題
(2)篇幅:篇數、字數、圖片、影像
(3)刊登時間、管道

三、文字、影像、圖表、角度分類的規畫
1.照片:用圖說故事
2.示意圖:國光石化位置
3.表格:眾多數據可用表格呈現
4.各方意見:贊成/反對
5.小檔案:中科位置、佔地、多少農地被徵收
6.計算公式:老人年金
7.附註
8.呼籲、訴求
9.做小標
(1)將文章切出數個小題目,容易處理
(2)幫讀者分析重點,容易閱讀

四、報導的說服力
1.數據、法律(法律合不合理)讓報導更有說服力:
(1)台灣不需要更多的科學園區──出租率只有41%
(2)土地徵收價格不合理──徵收是公告地價加四成,公告地價跟市價差很多

五、報導之後
1.比較別人的報導,為什麼他這樣寫、你這樣寫
2.問可以給你忠實意見的專家,觀點如何、有什麼可以再補強的

六、要紀錄到多詳細
主流媒體受限於版面,只要求簡短、切中重點的寫法,經常無法完整紀錄。但網站書寫可以做得詳細一點,但也不要變流水帳,分類要更切中要領。

七、轉譯/有沒有更容易懂的說法
氣候暖化──當地冬天變少了
氣候調適──颱風來時如何避難

八、自我檢查
1.自我檢查
(1)讀者能不能知道事件的時間、地點、內容
(2)各方意見是否充分呈現
(3)文中是否有可抽離做表、圖,有助於更容易理解
(4)長度是否過長
(5)有沒有觀點
(6)有沒有不清楚的地方
(7)你覺得讀者看完這篇文章了解到什麼、對文中所說人物的看法如何

2.請別人協助檢查
  
新聞平衡

一、多寫一點
1、兼顧事件各造的說法,但不是完全不思索只呈現各方說法
2、究竟是什麼?《霄裡溪事件》案例
農民:光電廢水汙染水源
友達:放流水都符合標準
廢水究竟有什麼問題?
  
二、新聞學的分類還適用嗎?

1、只呈現各說各話,讀者讀到什麼?

和一般定義中的新聞格式是否足以含蓋所有新聞報導格式?讀者能否滿足於只是呈現各方說法,在各說各話、所說又完全不同時,只是這樣呈現,讀者能得到什麼樣的資訊?

2、有所本的提供多一點訊息
天空是黑的、天空是白的,天空究竟是黑的還是白的?
  
報導的風險

《案例》
(中央社記者李香君台北25日電)中國國民黨籍立委林滄敏控告陳姓週刊記者撰文報導不實,妨害名譽。台北地檢署偵辦後,今天依加重誹謗罪起訴。

根據檢方起訴書,在一家週刊擔任文字記者的陳姓男子,被控在民國99108日出版的報導中,指林滄敏有次參加總統府舉行的輿情會報,因報告口齒不清、離題太遠,被當時的總統府副秘書長高朗點名「要認真點」。

林滄敏認為報導不實,控告週刊記者妨害名譽。

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先前將陳男處分不起訴,林滄敏聲請再議,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發回重查。檢方認為週刊記者無法提出合理消息來源,且告訴人及總統府都澄清報導與事實不符,今天依加重誹謗罪,將記者起訴。1010625

1.據指出、據了解轉述別人談話、現場聽到後轉譯的風險
盡量有所本,你是否忠實傳達了他的意思、你是否預設了立場、是否用了可能讓自己陷於麻煩的形容詞、達到同樣意思有沒有比較中性的用語

2.如何避免誤會
(1)回問當事人,您有講這句話嗎、是這樣嗎?
(2)您剛剛說的是這個意思嗎?

(3)不要過度延伸受訪者的話:
忠實呈現受訪者的觀點,不要過度延伸
  
其他

一、採訪的道德
1.聊天還是採訪
2.他知道你在採訪嗎
3.他知道你是記者嗎

二、採訪的份際
1.你是報導者、關係人
2.記者身分的掩護
3.事件的介入:中科三期淋雨,協調進入避雨

三、與採訪對象的關係
1.平等的關係
2.三步遠的距離:人人想你是自己人
3.沒有利害的關係
4.沒有交易買賣的關係(不包括幫農民買農產品)

四、採訪權的警覺
1.環評會不能採訪?永揚、國光石化
2.錄影轉播是全程開放?美牛專家會議

五、不經意的好習慣/壞習慣
1.不洽當的穿著
2.晚睡晚起:愈早工作愈好
3.把握別人工作的時間多採訪,不在採訪時間做別的事(包括寫稿)
4.旅遊式的參訪
5.接受招待、出國採訪

六、無意中造成的印象
1.遲到
2.問都沒問拿出錄音筆
3.拍肩等不當的身體接觸
4.亂七八糟的筆記本跟資料
5.事前沒準備

七、檔案整理
1.專有名詞檔
2.分類聯絡本
3.書面資料、電子本分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