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一個公民記者的工具箱


文‧朱淑娟 2015.4.9

今天我要跟大家談的是「公民記者的訪查工作」,所謂訪查,就是成為一個公民記者的「準備」。所謂準備,就是你上學要帶的書包,上工要帶的工具箱,書包或工具箱裏裝了你要上學、或上工必要的東西,也就是能力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工具箱,工具愈充足,就愈有餘裕去實現你想做的事。我從小買畫筆盒有一個習慣,就是會買顏色最多的那一盒,因為我不知道我在畫圖過程中會突然要用那一色,不希望想像力因顏色不足而受到侷限。

所以你的工具箱內的東西,一定要比想像中可能會用到的多,才可能因應突然出現的狀況。特別是記者工作突發狀況特別多,工具箱(能力)不但要物品充足,而且要時時更新、且隨機應變。


信念與信心

想像你的工具箱(能力)有好幾層、並區隔出許多小區域,最上層放的一定是「信念與信心」,也就是自我認同。過去很多人會挑戰:「你說你是記者你就是記者嗎?」現在這種問題隨著社會漸漸接受公民記者的存在而減少,我覺得這種「以從事的工作去定義身分」是天經地義的,例如種田的是農民、繪圖的是畫家,從事採訪報導的,當然就是記者。

回到公民記者本身,過去很多辯論在談公民記者究竟是公民還是記者,有人認為我是公民也是記者,這當然沒錯,但這指的是你對自己的認知。但在一個採訪現場,公民(參與者)跟記者(記錄者)是兩個不同身分,你必須先決定自己的身分、且二選一,然後別人(包括讀者)才不會混淆你的身分。

而當你決定了成為報導者的角色時(做記者),你在現場也會有不同的觀察視角
,能寫出最能呈現多元觀點的報導。


設定工作框架—全職或兼職

在你決定要具備什麼能力之前,必須先設定你做這個工作的框架。每個人情況不同,你可能會跟我一樣做一個全職的公民記者,或是你只能利用工作之餘做業餘的公民記者。全職或兼職你所需要的工具箱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簡單講,如果是全職,那就是一份「職業」,必須全力以赴增進你的能力,思考做為一個獨立記者的報導競爭力,另外要想到收入的問題。如果是兼職,要求的就會不同。但這並不是說兼職的報導品質會比較差。


鎖定報導領域

一個人的時間、精神有限,不可能要求自己什麼都能寫,而且報導的力量始於專業、持續的報導,深耕議題、鎖定事件中最關鍵的部份,才可能做出專業的報導。因此你要先鎖定一個想深耕的領域,例如環境議題、交通議題,環境議題又有空氣汙染、水資源、農地。交通議題例如高鐵、BRT

或是追蹤特定事件,例如中科大肚山、大安大甲聯合用水工程、六輕汙染、台中火力發電廠汙染。或是一個特定區域的發展,大台中的空氣政策等等。

選擇的前提是,你要喜歡並關心這個議題。一開始議題設定不要太大,從「點」開始,要自己能力可以掌握,否則就會落入眼高手低,淪為泛泛之談。隨著自己對議題更加了解,慢慢挑戰較大的議題,從點到面串連起議題之間的關聯性。一件事通常要做到一個程度才會開始覺得有趣,記者工作尤其如此。


名片與聯絡本、建立採訪網絡

你的工具箱中有一個欄位要放的是「聯絡本」,就是你未來可能採訪對象的聯絡資料,而且聯絡本需隨時增減、更新。如果你關心的是中彰投的空氣汙染問題,那我想你的聯絡本一定包括:環保署空保處、台中市環保局空汙管制科、環保團體、學者、關心議題的居民等等。

你要先有自己的名片,然後主動跟對方索取。活動現場除了採訪,也是認識人的好機會,要勤於建立你的聯絡本,同時請對方將你加入新聞聯絡、採訪通知的對象,這樣你就會收到採訪通知。另外不要忘了多認識一些同業。


建立報導平台

我想你一定有電腦、可拍照、可上網的手機,雖然臉書已成為強勢媒體,但只是把訊息傳到臉書是不夠的,臉書訊息片斷且資訊不足,公民記者要做的更多,就是將訊息消化、整理後,寫成一篇可傳達訊息的「完整報導」。而一篇完整的報導,報導平台就不只是臉書,最好有個人或群體的部落格。

平台之間要互相轉借,分析網站來源,大量點閱來自臉書,所以先在臉書貼文轉載網站報導是一個方法。


好的採訪在於事前準備

通常我在接到採訪通知時會先做一些功課,了解採訪內容、誰會到場、並準備現場要問的問題。事前有沒有準備,對於從當天採訪能得到的收穫會有相當大的差別。記者會的時間很短,如果有準備會從記者會提供的訊息看出疑點,並快速提出問題進一步追問要求釐清。好的問題會誘發出好的回答,很多細節也會陸續出現,一個成功的記者會(或訪談)關鍵之一在於記者本身。

記者會進行中,不要只低頭打電腦,說話者的神情、聽話者的神情、有沒有人在交頭接耳、傳紙條,現場流動的氣氛會透漏很多訊息。

另外,記者會最好提早到,通常記者會結束後當事人會快速離開,記者會前通常會有空檔,現場主角很多,事先想好你的對象並想好問題會提高採訪效率。


寫一個「完整的報導」

所謂完整報導: 指的是三件事:完整的訊息(時間、地點、主題)、過程描述、
各方觀點。不要擔心你無法使用優美的詞句,或獨特的觀點,直接把最初感受到的字句寫下來,這樣的報導可能是600字、800字、或1000以內可完成。

報導的守則是要有所本、自己採訪,不要抄臉書。忠實傳達對方的意思,而不是預設立場,先有劇本才找說話的人。不要過度延伸受訪者的話、甚至曲解,為了避免誤會,我會問當事人,您剛剛說的是這個意思嗎?

公民記者沒有協助審查的編輯,因此寫完稿件要上傳前,要建立一個自我審查系統,包括以下幾個事項:

(1)讀者能不能知道事件的時間、地點、內容
(2)各方意見是否充分呈現
(3)文中是否有可抽離做表、圖,有助於更容易理解
(4)文章是否過長
(5)有沒有觀點
(6)有沒有不清楚的地方
(7)你覺得讀者看完這篇文章了解到什麼、對文中所說人物的看法如何


今日事今日畢

然後要掌握報導時效,很多人留下採訪錄音或錄影,存起來想說有空再整理,但時間一久就不可再整理,所以採訪過後一定要把報導寫下來。一來基於新聞時效,另外新的採訪會一直來,隨時整理就可釋放壓力。


專業知識的累積

剛剛說過,報導的力量始於專業的報導,要有專業的報導,記者本身就要用功
。很多管道可以獲得相關知識,例如多看資料、多聽會議、多問專家。一個學習的好習慣是「不要輕易放過不懂的事」,一個問題會啟發另一個答案,而就在追蹤這些答案的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知識就是這樣累積起來的。

還有,持續不斷的寫,是一件重要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